11月,坐落于苏州的又一重要的高等院校项目,同时也是中衡设计参与设计的院校项目——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取得重大进展。
苏大未来校区首期启用仪式已在11月初成功举办,这次首期启用的师生公寓和综合楼也初露真容。而这一次,不妨跟着中衡设计摄影师的镜头,一睹未来校区更多的风采。
苏大未来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板块,东临京杭大运河,北依胜地生态公园,校区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建设校舍建筑40万平方米,计划本科生规模不少于6000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是苏州大学与吴江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同时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第一个校区。
首期建筑方案由日建设计株式会社与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并由中衡设计完成施工图设计,采用没有隔阂的开放性设计,将周边生态公园、开阔水塘农田等纳入校园融为自然公园;入口广场的四栋建筑的灵感来源于欧阳修的名句“修身以立学以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建筑造型侧重于强调一期建筑的整体感,以堆叠的书本意象呈现,建筑边缘错落有致,富有自由和流畅之感。
布局上,学院间用1条水系环通,形成无障碍流动空间;图书馆、食堂、共享交流空间、公共教室群等有效地配置在方便利用的校园中央。生活区域设置在“森林”中间,进出宿舍的林荫区域可以作为切换生活ON与OFF的节奏感的工具,校园中心形成一个磁极,促发磁场效应构成交流空间。
在结构设计上,通过加强连接处板厚,保证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等整个回字形结构整体受力。而屋面跨度大的体育馆则采用自重较轻的双向钢桁架结构,有效减轻了结构自重,整体受力较好。各单体均设置共享空间,设置了较多层间梁和柱上半层挑梁,用以支撑维护幕墙和挑檐,以应对立面的复杂造型。
为实现绿色低碳的校园环境,在机电设计上,行政综合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采用风冷热泵变频多联机系统,体育馆等高大空间采用直膨式屋顶机空调系统,宿舍楼采用分体空调系统。上述分散式空调系统可满足各使用区域的控制要求,使用灵活,管理方便,节约运行维护费用;同时主机采用变频控制可根据空调负荷变化,自动调整出力,节约用电和运行费用。
由于校园楼栋较多,功能较全,占地面积大,为满足供电半径节约能耗设置了3座10/0.4KV变电所。考虑到各功能楼栋用电高峰出现在不同时间段,所以在满足供电半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宿舍楼和教学楼、或者宿舍楼和食堂组合在一起共用同一变电所变压器,使变压器长期处于一个合理的负载率,很好地减少了用户供电设备投资费用,并且也合理减少了变电所的设置数量及需求面积,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充分利用市政水压且采用变频节能供水设备。集中热水系统采用太阳能进行预热,辅助小型燃气热水器,另采用全日制机械循环,根据供水温度全自动控制,节约能源供水稳定;地上生活污水、厨房废水、实验室废水分类处理后达标排放;收集部分屋面和场地雨水,经处理后用于车库冲洗、绿化浇洒及景观补水;室外绿化浇灌应采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全部楼栋采用节水卫生间器具,且按楼栋和功能分级设置计量水表,及时检测管网漏损,充分节约用水。
未来校区首期布局设立的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数字与人工智能、信息与智能系统等领域,以统计学为学理基础,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为核心,构建贯通新工科的交叉创新平台。今年,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四个专业已迎来319名2021级本科新生,学生在阳澄湖校区完成大一阶段学习后将于明年进驻未来校区。2022年,未来校区还将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预计2022年9月入驻学生约1000人。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苏州市吴江区
方案设计
日建设计:PM/魯斌 戴婧璘
建築/近本直之 竹内稔 若林 亮 陳遥 顔珂
中衡设计:黄琳 王恒 丁作舟
中衡设计团队名单
建筑:胡湘明 陈锦芳 郑郁郁 李新伟 李金琳 顾国杰 曹颖婷 周怡 袁沁心 邱成浩
结构:谈丽华 傅根洲 曾欣 吴翠 华杰 陈晓清 许瑞洁 张强 钱晨飞
给排水:薛学斌 李军 朱兵兵 王厚刚 邵猛猛 张广悦 董子楠
暖通:廖健敏 朱勇军 李鑫 嵇素雯 于炜龙 马昕宇 徐灏
电气:付卫东 顾敏龙 杜广亮 尤琪 盛晶晶 张健 丁雪梅 刘义勇
室内:姬守年 杨星培 吴双双 张浩 葛韶华 宋洋 夏乔 江业 石未翠 余超 刘彦洲 杨柳 王健
幕墙:沈筠 杨伟兴 张北海 吴明华 章启明 姚京天 张爱洁 张景波
景观:张旻雯 胡砚 陈雨菲 陈天花 徐婕 高霞 周耀星 戴露阳
绿建:李铮 郭丹丹 武鼎鑫 段然 王恒阳
智能化:王志翔 王啸 钱奕男
光环境:胡洪浪 张震宇 王璐璐 郭潇敏 徐韬 尹慧敏
标识 :赵江 王登坤 魏国宏
摄影:秦伟